《王朝的家底》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

在我們看過的歷史書,一般上都注重在政治和社會上的描述比較多,只要觸及經濟的部份,都會簡略的敘述,頂多告訴讀者一些統計數字,但是很少會去探討古時候社會的經濟及其影響力。

這一本《王朝的家底》,則嘗試著以經濟學為出發點來探討中國過去的歷史。在書中,無論是黃帝與蚩尤的戰爭、秦始皇的長城,一直到清朝鴉片戰爭,每一件歷史事件都和經濟有很大的關係。

由於地理格局上的限制,古代中國疆域基本上被局限在那一圈高原、山脈和東南海岸線之間,唐和明雖曾經打到過圈外,但基本上國力愈打愈衰弱,最終都會撤退回圈內;元朝清朝則原本就是圈外的騎馬民族,入主中原後這些疆域只不過是他們自己帶來的行李。

而為什麼古代中國的疆域總是局限在內?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,翻山越嶺出去擴展土地,在經濟上就需要很強大的後盾,因為這些圈外的疆域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跟中原比較,出到外面經濟上就必需由中原的財政來支撐,如果非要逞強,「犯我大漢者,雖遠必誅」,揮師數萬勞師動眾,最後只搶到幾匹汗血寶馬,回來還因為水土不服而無法在中原繁殖,吃虧的還是自己。

從這裡來看,秦始皇是精明的經濟學家!

 

長城

西元前215年,秦將蒙恬大敗匈奴,這時候接獲的命令並不是趁勝追擊,而是是轉攻為守,30萬大軍就地修築原戰國時期燕、趙、秦三國的北方長城,橫貫東西的萬里長城第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。

秦國是一個農業國家,軍人平時都是務農,因為戰爭而被國家徵兵打戰,代表農業生產力也因此降低了。如果要深入北方追擊敵人,除了人員勞力之外,物資運送也是一筆大開銷,尤其是古代的交通更加落後。而敵人本身就是游牧民族,打戰對他們來說經濟損失相對起來比較低,因此農耕民族的作戰成本比游牧民族高了很多,就算秦朝打贏了戰爭,得到北方廣袤的土地,但這些土地也無法耕作。而秦朝的稅收來自農民,這片土地卻無法養活農民,因此贏得戰爭的代價很昂貴。

修築長城除了初期經濟壓力會比較大之外,修築好之後,有了這道防禦工事,平時農民可以就近在城牆內耕作,戰時也可以把戰線局限在一道牆外,而不是像以前那樣,讓敵人打了就跑,因此秦朝也不需要訓練大量的騎兵來追擊敵人,這也讓軍事成本降低不少。

而隨著歷史的演進,長城的功能逐漸增加,它不再只是抵禦北方外族,它還可以防止國民外逃。因為古代國家的稅收來源都來自農民,如果農民因為在關內生活不易,移動到關外,國家就收不到稅了。古代人民也被禁止在國內自由移動,並不是為了束縛自由,主要還是害怕農民移居其他區域後,地方官收不到稅,就必需向上級負責。

 

從上述有關長城的敘述,其實顛覆了很多我們對歷史的觀念,一本薄薄的歷史書,已經讓我目瞪口呆,好些讓我存在疑惑的歷史事件,例如上述的長城、富裕的大宋、鄭和下西洋、南洋華僑、鄭氏海盜…..等等,在書中都給了我一個新的破口去探索新的可能。

 

購買實體書:博客來YesAsia

購買電子書:博客來Readmoo

0010813421